公共議題與教會牧養(教牧分享)

多年前臺灣太陽花學運如日中天之際,那時我在美國(U.S.A.)牧會,遇到來自臺灣牧養年輕人的牧者,閒聊時問道:「太陽花學運對教會的青年事工有影響嗎?」這位朋友對我說:「我們的年輕人大概有五份之一離開了教會,對教會的『不作為』感到無奈。」

不論在香港、臺灣或是北美,華人教會愈來愈無法忽視和逃避對公共議題的回應,而也有許多人因為教會對這些議題的不回應而感到灰心失望,甚至離開教會群體。在真實的教牧處境中,牧者怎樣回應才忠於福音?怎樣牧養才符合教會存在的本質?這大概是所有牧者都在尋找的答案。
A New Blueprint For Public Life - Feature - UCLA Magazine Online

教牧的困境

面對和回應公共議題時,教牧同工基本上會遇到三個困境:

一、會友對議題的看法存在極大分歧

教會的本質不是政黨政治中的政黨。然而基督徒與其他人一樣,真真實實地生活在現實社會,受到各種政治力量的影響和左右。因此面對種種議題時,也會因為自己過去的背景、經驗、教育、時代和身處的社經階層而有所差異。

當教會牧者公開表態支持某政見、政策或候選人,教會中勢必有許多弟兄姊妹不認同和不贊成,這往往造成弟兄姊妹對教會群體的不信任和不認同,同時教會被認為與某政黨或政治人物結盟掛鉤,而失去了向社會宣講神心意的先知性聲音。

面對各種立場,教牧需要回到神的話,重拾先知性的聲音,不和某政黨或利益團體綁在一起,如此才能向我們身處的時代忠心地傳講神的心意,面質種種不義和偶像崇拜,呼召人回應神的召喚和使命。

二、太多公共議題令人眼花繚亂

牧者不太可能成為每個議題的專家,也不可能每個議題都回應,而且就算好好研究了當前的議題,也難以預測隔年冒出的議題是甚麼。因此許多牧者為了公平,乾脆放棄以基督信仰回應公共議題,所有議題都不碰,專心在教會群體中傳講《聖經》中的福音。面對這困境,身在牧養現場的教牧同工需要的,不是簡單的答案,而是神學思考的培育和能力。

三、缺少對議題的深入理解

今日的華人神學教育強調對《聖經》的理解、詮釋和闡釋,為牧者打下扎實的解經基礎。形形色色的公共議題會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背後往往存在極複雜的各種因素,不是學過如何解經的牧者能夠洞察或理解的。因此牧者回應公共議題時,往往因為自知理解過於片面而選擇迴避,要不勉強回應而顯得專業知識不足。面對複雜的議題,教牧同工應該大方承認自己不是全知,並嘗試在教會群體創造安全環境,邀請不同專業的基督徒針對某公共議題,在基督信仰的基礎上進行對話。

福音的公共性

今天不論在臺灣、香港或是北美,許多基督徒(特別是年輕基督徒)對教會在公共議題 上的回應(或不回應)感到失望,選擇離開教會(許多人的自我理解是自己離開了教會,但 沒有離開基督信仰)。面對這樣的困局,教牧同工談如何牧養關心公共議題的弟兄姊妹時,我們首先需要問的是:「教會為何應該關懷公共議題?」

教會關懷公共議題不應是為了向人證明教會在意大家所在意的事,讓人對教會產生好 感;也不是為了吸引那些對教會失望的基督徒重新回來參加聚會,而是因為基督信仰本來就是關於神在這世界救贖受造萬物的公共行動。因此基督信仰本身就具有公共性。基督徒的公共參與不是建立在某些不證自明的普世價值上,而是建立在神啟示的福音上,這大能的福音的高峰是基督的道成肉身、十字架、空墳墓和新創造。

道成肉身

神親自進入人類歷史,成為我們當中的一分子,參與在人類的社會中。祂住在我們當 中,直接面對人類的墮落和其結果,透過進入破碎的世界和貼近破碎的世人帶來醫治和更新。神參與世界的方式不僅是透過誡命和管訓,更是透過參與和委身。若基督徒脫離道成肉身的故事,其公共參與易變成僅是評論公共事件,而非貼近所關注之事件的當事者。道成肉身提醒我們,基督徒參與公共事務是出於跟隨那位進入破碎世界的神子耶穌,靠近和愛每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對某種理念和意識形態的委身。

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 得⋯⋯」(路二十三34)即便被釘在十字架上,我們所跟隨的主仍未敵視那些嘲笑和處死祂的人,而是充滿對他們的愛和憐憫。耶穌的榜樣提醒跟隨祂的門徒,要避免在參與公共事務如伸張正義的同時,失去了對他人的憐憫和愛,包括那些攔阻甚至傷害我們的人。

十字架

十字架是神自我犧牲的愛之彰顯。面對審判時,耶穌不只簡單勇敢地見證真理,同時默然地承受不義。耶穌出於愛和盼望,背起沉重的十字架,走向各各他。當基督徒只要公義,卻拒絕背起十字架,我們的公共參與很可能會在不自覺中,為了得著改變社會的權力,而向握有權力的人、機構或政黨妥協,以致最終被權力綁架。

靈修神學家亨利.盧雲(Henri Nouwen )提醒我們:「雖然我們可能很容易辨認出圍繞 著我們的黑暗勢力,但卻很難在自己所做的『好事』上發現這些相同的勢力。我們為和平而作出的行動,背後的主要動機可能不是真正為了服事別人的熱情,而是自我懷疑、內心裡的不安、害怕被人遺棄、需要被別人肯定、渴望得到名譽和受到別人歡迎。這些動機會為我們爭取和平的行動帶來戰爭的元素。」(註)

十字架提醒我們,公共參與不是以暴制暴,也非透過門徒的數量和擁有的權勢強勢執 行,而是透過犧牲的愛轉化被恐懼所主導的社會和相關討論。在許多公共議題上,我們大多傾向取得不需要付出代價的好處和不需要自我犧牲的正義。然而在大多數議題上,若沒有犧牲和捨己,正義難以被實踐──沒有意識到代價或選擇性避談代價,不表示可以迴避不付代 價。

空墳墓和新創造

空墳墓是神更新和恢復能力的明證。耶穌復活後,門徒的心思仍未轉過來,跑到空墳墓 裡,尋找復活的主。空墳墓見證了人類經驗的限制及神能力的無限。當基督徒不再信靠神的能力而轉向自己的能力時,其公共參與猶如在建造巴別塔:美其名是在建立某種理想的社會和符合神心意的國家,實際上是在慶祝與敬拜人類的成就和能力。

空墳墓提醒我們,不要把盼望放在錯誤的地方,不要在墳墓中尋找生命。當我們把盼 望寄託在人的能力上,要不就是無限放大人類的潛力,對人類改善社會的能力過度樂觀;要不就是一再對人類改善社會的能力感到失望,因而選擇消極面對我們當中的不公義。空墳墓也使我們想起復活主的吩咐,要等候聖靈降臨,得著能力,在世界見證基督和神的國。基督徒的呼召不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改變這世界,而是透過信靠和忠於神,參與祂在世上持續的工作,朝向祂的未來前進。

在公共議題中實踐牧養

在基督福音的大故事中,教牧同工牧養對公共議題有負擔的人時,不用再背負「一人拯 救社會」或「一人拯救堂會」的重擔,也不再需要扛起「教牧同工不會犯錯」這不可承受之重,反而能承認我們對公共議題的了解有限,我們的判斷不是絕對客觀中立,我們的意見也不等同於神的心意。教牧同工需要創造安全空間,讓教會群體能夠共同閱聽神的話和彼此的心,以查驗祂的心意和行動,並探索如何在各種公共事件和議題中回應參與祂的行動。

一、創造安全空間

承認我們沒有人是全知的是開啟對話空間的一大步。建立了信任關係,才能讓不同立場 的人感到能夠真正分享和聆聽他者。教牧同工牧養時,一方面因為在基督裡的身分,能夠有真實的安全感承認自己所知有限,另一方面以身作則培育弟兄姊妹聆聽和同理的能力,使教會群體能夠謙卑下來,聆聽彼此和神的聲音,在過程中培養彼此信任和信靠神的關係。

二、共同閱聽神的話

教會每週的講道不應該是公共議題的政令宣導,也不應該總是被議題牽著走,而是讓 神的話引導我們看見、理解和探索如何在處境中回應祂的心意。如同約書亞攻打耶利哥城前遇到一位拿刀的使者,他問:「⋯⋯『你是幫助我們呢,是幫助我們敵人呢?』那人回答說:『不是的,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約書亞就俯伏在地下拜⋯⋯」(書五 13、14)講道者和聽道者一同聆聽神的聖言時,讓祂的話挑戰更新我們各自的立場,使我們不是以神之名捍衛自己的立場,而是降服在祂面前,真心尋求祂的心意。

三、共同閱聽彼此的心

每個公共議題都是多面向的。每個人因為自己的背景和意識形態不同,往往會有非常不 同的看法。若教會的群體能夠謙卑下來,願意聆聽他人的生命故事和觀點,從不同的生命故事閱讀議題,或許最終大家不會有一致的立場,但能讓我們更立體和多角度理解該議題,聽到這議題如何在不同人的生命中影響我們的生活。

註:盧雲著、陳永財譯:《和平路上》(香港:基道出版社,二○○二年),第五十六至五十七頁。

首刊於《教牧分享》2020 年 3 公共議題與教會牧養月

 

發表留言